清晨6点,东海某海域的航标灯准时亮起——灯里的乙炔清净剂,是一位老人50年前的发明。10月31日,这个把“化学方程式写进海疆”的人走了: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萨本茂在上海逝世,享年102岁。
萨本茂的人生,从起点就和“海”绑在一起。她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的第十八代孙女,叔祖父是清末爱国将领萨镇冰——那个在甲午海战中喊着“舰在人在”的老将军,晚年还在福州街头募捐修海防。小时候,萨本茂蹲在老家门槛上听家族故事,化学课本里的“C2H2”(乙炔),慢慢变成了“让军舰不沉、航标不灭”的执念。1950年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毕业时,她放弃了留校当老师的机会,背着铺盖卷进了上海天原化工厂——因为那里,在为海军研发“能打硬仗的材料”。
接下来的47年,她成了实验室里“最拼的老太太”。上世纪50年代,舰船用的乙炔气含杂质多,航标灯经常突然熄灭,给夜间航行的渔船带来危险。萨本茂带着团队泡在实验室3个月,用烧碱和次氯酸钠配出“乙炔清净剂”,让东南沿海的航标灯再也没“断过电”;60年代,军舰尾轴总被海水腐蚀,换一次尾轴要花费几十万,她试了100多种配方,发明“快速涂镀铟溶液”和“尾轴包玻璃钢技术”,把尾轴寿命从3年延长到30年——连苏联专家都竖起大拇指:“中国女人解决了世界难题。”
她的成果,藏在每一艘军舰的“骨头”里:67项重大科研成果,2项填补国内空白,3项拿了全国科学大会奖。但她从不说“我有多厉害”。有人问她“拿过多少荣誉”,她只笑着举举手里的烧杯:“奖是给实验室的,成果是给海军的。”可海军没忘她——李耀文上将写过“呕心沥血四十年,硕果累累献海防”;2019年人民海军70周年大会上,她被称作“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”;直到我们的航母编队航行时,航标灯里的清净剂,还是她当年的配方。
昨天,网上的怀念里藏着各种“小细节”: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的校友说,“她回母校演讲时,还带着当年的实验笔记,纸边都卷了”;一位退休海军工程师留言,“我1985年修过的051型驱逐舰,尾轴还是她的技术,现在还能用”;连00后网友都在说,“原来我们追的‘航母热’,背后有个奶奶用化学守了一辈子海”。
萨本茂走的那天,上海飘着细雨。她的书桌抽屉里,还留着一张旧照片:1952年的她穿着蓝布衫,站在实验室门口,身后是写着“强军报国”的标语。当我们看着航母编队穿越宫古海峡,当渔船上的灯照着回家的路,别忘了——有位老人,用一辈子的化学实验,给中国海疆织了一件“隐形铠甲”。
她没见过福建舰,但她知道,自己的清净剂还亮着,自己的尾轴还转着,自己的“强军梦”,早就变成了劈波斩浪的钢铁洪流。就像她生前说的:“化学不是冷的,它能守着海,守着家。”
这一次,她终于可以歇一歇了——毕竟,她守了海疆一辈子,该换我们,带着她的故事,继续往前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