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6日,北京顺义警方通报的一起谣言案件,让不少网友对“网络信息的真实性”又多了层思考——原本只是网传的某品牌新能源汽车自燃图片,竟被人添油加醋编成“充劣质电导致自燃”的“猛料”,最终造谣者陈某因涉嫌编造虚假信息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

据警方还原,陈某的“造梗”过程简单得有些荒诞:他从网上翻出一张去年某品牌汽车自燃的旧图,脑补出“车主充了小区门口劣质充电桩的电,才引发火灾”的情节,编辑成15秒短视频就发在了社交平台。这条“有图有‘细节’”的内容很快“戳中”了网友的焦虑——有人留言“以后充电只敢去官方桩”,有人@新能源车主朋友“千万小心”,甚至有家长担心“小区里的充电桩会不会也有问题”。

但谎言的“泡沫”很快被戳破。细心的网友发现,图片里的自燃车辆停在地下车库,背景里根本没有所谓的“劣质充电桩”;更有汽车爱好者翻出原图出处,证实这起自燃是2024年的事故,原因是电池内部故障,和充电毫无关系。随着质疑声越来越多,顺义警方迅速介入,不到24小时就锁定了陈某的身份。

“就是想搞点流量,觉得‘充电安全’的话题能引关注。”面对民警的询问,陈某的回答轻描淡写,却没意识到自己的“玩笑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:某充电桩品牌当天接到30多个咨询“劣质设备排查”的电话,部分小区物业甚至临时关停了第三方充电桩,不少车主被迫绕远路充电。

“一开始我真信了,还转去了业主群,后来看到警方通报才赶紧删了。”网友“小夏”的留言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态——大家对“安全问题”的敏感,成了谣言传播的“加速器”。而更值得反思的是,这条谣言能“火”,恰恰击中了新能源车主对“充电安全”的普遍顾虑:“不是我们愿意信,是真的怕遇到这种事。”有车主这样说。

顺义警方在通报里强调,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编造、传播虚假信息不仅会扰乱公共秩序,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《刑法》。而对普通网友来说,面对“劲爆”的网传内容,多一点“求证意识”就是最好的“防盾”——查一下官方账号有没有通报,搜一下关键词有没有权威来源,就能让很多“看似真实”的谣言止步于转发之前。

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办理中,但这起“图片变谣言”的事件已经给所有人敲了警钟:当我们点击“转发”按钮时,按下的不仅是“分享”,更是对事实的一份责任;当我们在评论区发言时,说出口的不仅是“观点”,更是对他人的一份担当。毕竟,网络空间的清澈,从来不是靠“删谣言”实现的,而是靠每一个人对“真相”的坚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