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68岁的陈大爷躺在ICU病床上时,或许从未想过,自己的三个子女会在他最虚弱的时候,把账户里的200万拆迁款悄悄分了。这笔带着“拆迁”标签的钱,最终让妻子郑大娘和子女们站在了法庭的两端。

陈大爷和郑大娘是重组家庭,2017年登记结婚时,两人都想着“老来有个伴”。2022年,陈大爷名下的老房拆迁,拿到一笔补偿款。夫妻俩商量后,用180多万元买了套新房,还特意做了公证——房子归郑大娘个人所有。剩下的补偿款,两人各自分了200万左右,算是把夫妻共同财产划分得明明白白。

如果没有那场重病,这个家或许不会闹到这一步。2024年6月,陈大爷突发脑梗住院,8月病情恶化转入ICU,陷入深度昏迷。就在家人轮流守着病床时,女儿陈甲拿着父亲的手机银行密码,把他账户里的200万拆迁款,分别转到了自己、弟弟陈乙和陈丙的账户里。

郑大娘发现时,钱已经转走一个多星期。“他还在ICU里躺着,孩子们怎么能拿他的钱?”她找到陈甲要说法,对方理直气壮:“爸爸之前把密码告诉我,让我帮他分配这些钱。”陈乙和陈丙也附和:“这是我们应得的拆迁款。”

可法院并不认可这个说法。“知道密码不等于有授权。”法官在庭审时明确——陈甲是在父亲重症昏迷、无法表达意愿的敏感时期转的钱,按照法律规定,她必须拿出证据证明父亲同意这笔转账,但三个子女始终拿不出书面授权或证人证言。

更关键的是,法院查清了这笔钱的性质:当年拆迁款已经分割过,买房归郑大娘,剩下的200万是陈大爷的个人财产。陈大爷去世后,这笔钱属于遗产,法定继承人包括郑大娘和他的四个子女(除了陈甲三兄妹,还有一个小女儿)。按照《民法典》,遗产要平均分配,每人能分到40多万元。

也就是说,陈甲三兄妹分走的200万里,有40多万是郑大娘的份额。法院判决三人在各自分得的款项中,返还郑大娘应得的部分。

拿到判决书那天,郑大娘坐在法庭外的台阶上哭了:“我不是贪钱,是寒心——老陈走的时候,孩子们都在算钱,连最后一句‘爸爸’都没喊。”

这件事传到网上,网友们议论纷纷。有人骂子女“没良心”,有人说“继母也有自己的权益”,还有人感慨:“钱再重要,也比不过ICU里的父亲需要的陪伴。”

法官在判决书中写的“亲情无价”,或许就是最现实的提醒:当亲人躺在重症病房里时,最该做的是握着他的手,而不是盯着他的银行账户。毕竟,有些东西一旦失去,比钱更难挽回。

文章插图